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學趣味小實驗及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以生活為基礎,開展趣味化學實驗
很多化學理論、現象都來源于生活,化學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而學習化學的目的也是利用化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完成知識的遷移.在教學中,有些教師完全按照教材中的內容,按部就班地開展化學實驗,缺乏一些趣味性的引導,使化學實驗與生活脫節.同時,教師忽略了對化學實驗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使化學實驗并沒有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現象入手,結合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科學合理地設計化學實驗.比如,“水加熱沸騰”實驗和學生的生活就密切相關,很多學生在生活中都看到過這個現象.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水沸騰的現象,并利用沸騰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在開展這個實驗時,我提出問題:“所謂‘開水不響,響水不開’,這句話是真的嗎?”讓學生思考這句話的含義.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觀察水沸騰前及沸騰時的氣泡變化,并引導學生去聽聲音的變化,動手繪制表格、圖象.這樣,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培養,并能從這一簡單的生活現象中感悟到相關的化學原理.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化學實驗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加強化學實驗和生活的聯系,并引導學生發現這種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完善學生的化學知識系統,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課堂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受到學生心情的影響.初中生正處于一個特殊的年齡段,對感興趣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究欲望.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趣味化W實驗,能活躍化學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當然,開展趣味化學實驗并不是盲目的.教師要明確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首先,教師要明確教學的方向,以教學目標為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展實驗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其次,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幫助學生對知識和問題進行分析,使學生在感受實驗樂趣的同時,掌握重點知識.比如,在探究“人體吸入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時,我組織了一個“比賽吹牛奶”的實驗.這個實驗利用了“呼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原理,對其潤色,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我將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比賽吹牛奶(變渾濁的水形如牛奶).利用這樣簡單的小實驗,不僅幫助學生認識到呼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還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操作實驗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教師要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思維,對一些常規的化學實驗進行改進.當然,在改進時,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切忌盲目追求新穎,而引入一些錯誤的實驗原理.
三、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實驗的質量和安全性
1魔棒點燈
方法:在蒸發皿上,放些研細的高錳酸鉀晶體,向晶體上滴幾滴濃硫酸,輕輕用玻璃棒將其混合均勻,取一根長玻璃棒或金屬棒,蘸上述混合物,用蘸藥的一端去接觸燈芯,燈芯便會著火。原理:高錳酸鉀和濃硫酸反應產生氧化性極強的Mn2O7,一遇到乙醇等易燃有機物,便立刻燃燒。
2導向實踐型趣味實驗
為了使學生感受到化學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能力,可以生活應用為題材,設計一些應用性強,具有可操作性的實驗,作為家庭實驗。
蔬菜中維生素C的測定:
方法:在玻璃瓶內放少量淀粉,倒入一些開水,并用玻璃棒攪動成為淀粉溶液。滴入2~3滴碘酒,你會發現乳白色的淀粉液變成了藍紫色。再找2~3片青菜,摘去菜葉,留下葉柄,榨取出葉柄中的汁液,然后把汁液慢慢滴入玻璃瓶中的藍紫色的液體中,邊滴入邊攪動。這時,你又會發現藍紫色的液體又變成了乳白色。說明青菜中含有維生素C。原理:淀粉溶液遇到碘會變成藍紫色,這是淀粉的特性。而維生素C能與藍紫色溶液中的碘發生作用,使溶液變成無色。通過這個原理,可以用來檢驗一些蔬菜中的維生素C。
3制作“葉脈書簽”
方法:①選擇外形完整、大小合適、具有網狀葉脈的樹葉,這是成功的關鍵,葉脈不硬的就好象煮樹葉湯;②用水將樹葉刷洗干凈,放在約1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煮沸。當葉肉呈現黃色后取出樹葉,用水將樹葉上的堿液洗凈;③將葉子平鋪在瓷磚或玻璃板上,用試管刷或軟牙刷慢慢刷去葉肉。將剩下的葉脈放在水中輕輕清洗,稍稍晾干后,夾在書中壓平。原理:葉肉遇到腐蝕性液體就會發生腐爛。經過加熱,它會腐爛得更快。葉脈比較堅韌,不容易被腐蝕。因此,可以將一些葉片堅硬、葉脈堅韌的樹葉制成葉脈書簽。
4系列專題型趣味實驗
根據一定思路,設計一組趣味實驗,再附一些有趣的情節,構成一個系列或專題,此類實驗適于搞集體趣味聯歡。例如,身陷“地雷陣”趣味實驗:
方法:稱取1~2g粉末狀的碘于400mL燒杯中,注入50~100mL濃氨水,用木條做攪棒,使碘能與濃氨水充分反應。反應2min后,過濾,過濾時應盡可能使不溶物聚集在濾紙的圓錐中央。過濾一次后,燒杯內仍殘留許多未反應的碘,為此應將濾液再次倒回原燒杯,以使濃氨水與未反應的碘進一步反應,然后再搖動燒杯,傾出上層濾液過濾。重復以上過濾過程,直至碘與濃氨水充分反應。最后,將燒杯中所殘留的固體,全部轉移到濾紙上。當漏斗中僅剩余少量液體未濾出時,即可將濾紙從漏斗中取出,平輔于一塊木板上。這樣,“地雷”就制備完成了。用木條將濾紙上的濾餅撥撒到要進行表演的水泥地面上,晾干30~60min后,即可進行,試驗者將發現,當腳踩到該藥品時,會發出清脆的爆炸聲,并且隨著腳步的移動,這種爆炸聲將持續不斷,使試驗者不知如何是好,猶如身陷地雷陣,正是“進亦難,退亦難”。原理:在常溫時,碘跟濃氨水反應生成一種暗褐色的物質,通常稱之為碘化氮(實際上帶有不同數量的氨),當碘化氮干時,極輕微的觸動即引起爆炸。如:受振動,碰撞或腳踩時,極易分解發出爆炸聲,由于有熱量放出,從而使生成的碘變成紫色的碘蒸氣。
5創新前沿型趣味實驗
設計可行的前沿型趣味實驗,使學生初步了解當今的生活相關的前沿化學知識。設計一些容易實現的前沿型實驗,讓學生了解新型功能材料,感悟化學中的神奇現象。
5.1“污水變純凈水”
方法:取1燒杯自來水,向其中滴加幾滴紅墨水,紅墨水會擴散于整杯水,然后向其中加入適量納米二氧化鈦,一段時間后燒杯中的水由紅色變為無色透明。
原理:墨水顯示一定的顏色只因為含有有機色素,納米二氧化鈦是一種新型的材料,可以在可見光的作用下發揮其自身的催化作用,將有色物質降解為無色無害的水和二氧化碳,從而實現污水的處理。
5.2透明的“鋁片”
方法:將1片高純鋁片洗凈、拋光,在草酸溶液中進行陽極氧化實驗,在電流的作用下發生電解反應,經過除鋁基、擴孔即可得到透明的“鋁片”。在電鏡下可以觀察到“鋁片”上出現了規則的孔結構,孔的直徑在100nm以下。
論文摘 要:本文從物理實驗教學出發,結合本人課堂教學實踐,分析了在物理實驗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興趣,并從三方面探討了如何加強物理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和趣味實驗,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生動的感性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鞏固難以理解的物理知識或現象,促進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物理實驗怎么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呢?
一、認真做好演示實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做好演示實驗是搞好實驗教學和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基礎。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實驗,最起碼要做到以下三點:
1.要準備充分
要做好演示實驗,教師必須親自準備實驗,提前試做,不要怕麻煩。所需儀器要列個清單,走進課堂前,一一對照,看是否遺漏,小東西缺一樣都會影響實驗的進程,從而影響學生的情緒。要在演示之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內容、目的及觀察的現象,告訴學生應該觀察什么,從什么角度去觀察,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認真鋪設一些必要的階梯,設下疑問,激發學生思考。
2.要操作規范
教師的演示操作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演示中教師必須操作規范、步驟正確,儀器放置合理得當,切忌粗枝大葉、草率操作。實驗時,在使用儀器、連接和裝配儀器及演示現象時動作要準確、標準。例如:點燃酒精燈后火柴簽不能隨手扔在地上,要放在專門的廢物杯中;望遠鏡、照相機等精密器材的鏡片不能用手擦,要用專門的鏡布擦拭;電路的連接應先接線路后接電源,拆卸時先斷電源,后拆線路等。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3.要增強實驗的直觀性
演示實驗是最直觀的教學手段。教師做演示實驗時,要做到現象明顯,必須使全班每個學生,特別要使最后一排學生都看得清楚。為了使現象明顯,儀器的尺寸要比較大,尤其是觀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線條要粗,要使教室內最遠的同學也能看清。對一些現象不明顯、可見度小的實驗,最好選擇變通的實驗方法,提高實驗效果。例如:電學實驗中,把各元件固定在插孔式演示板上,掛起來進行實驗演示,此方法特點是學生觀察明顯,從而增強了實驗的直觀性。
二、加強對學生實驗課的管理,提高學生實驗課的質量
只有教師示范,不能使學生獲得真切的體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對學生實驗非常重視。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實驗課可能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忽略了指導和嚴格要求學生認真預習實驗教材,以致不少學生對實驗目的、內容、操作步驟不甚明確。結果到實際操作時,就出現了盲目混亂的現象。又如教師在課前沒有準備好實驗用的儀器,實驗開始時,學生發現缺少儀器或儀器已有破損,就會圍住教師要這要那,造成混亂局面。有困難的學生常因得不到及時指點而呼喊教師;實驗技能比較好的學生,又因提前完成了實驗而未得到很好安排,就無事可做,互相談論,影響別人操作等等。因此,要上好學生實驗課,提高學生實驗課的質量,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首先要求教師做好實驗的預試。除掌握實驗成敗的條件和關鍵外,還要估計學生獨立進行實驗時可能發生的困難,擬出上課時向學生交代的注意事項,并作好課中巡視指導計劃。指導計劃應包括重點指導實驗內容和操作技能。其次應充分準備好器材,放置有序,保持實驗室的清潔、整齊。最后按實驗內容的多少和難易程度,將全班學生合理分組。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實驗教材,要求學生在預習中做到明確實驗目的,搞清實驗內容,并理解基本原理、操作步驟,實驗裝置和注意事項扼要地做好筆記,為能自覺地、有目的地、獨立地進行實驗打好基礎。
2.加強上課時的組織指導
實驗課開始時先要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個別操作示范,投影出注意事項。再組織學生檢查實驗用品是否齊全,對所要探究的實驗過程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允許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在巡視指導中,要善于根據實驗內容和學生情況給學生恰當地揭示觀察要點。如:學生在做凸透鏡成像的實驗時,有時會出現這樣幾種問題:(1)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2)光屏上沒有呈現清晰的像就記錄像距;(3)在u
三、積極運用趣味性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是學生積極探索事物的認識傾向。學生的情感有明顯的傾向性,他們對新奇的現象或問題特別感興趣,教師應“投其所好”,利用趣味性小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而趣味性實驗的設計和開展也有一定的要求:
1.緊扣教材
教材上的課外小實驗、閱讀材料,我們都可以作為開展趣味小實驗活動的好素材,利用趣味小實驗,完成一項以課本知識為主線的活動內容,初二教材里的趣味實驗:燒不死的小魚、裝滿水的杯子里還能放多少回形針,瓶吞雞蛋等,都可以把學生帶入一個美妙的物理世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學習物理的興趣也就自然而生了。例如:學習《大氣壓強》這節時,讓學生嘗試動手做實驗:將一只玻璃杯裝滿水,用一張硬紙片蓋在杯口上,再按住硬紙片將杯口倒過來,學生會驚訝地發現:硬紙片不會掉下來,水也灑不出來,從而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將教學推上。
2.聯系生活
通過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找來的材料和器物,就可以輕松地將看不到、摸不著的科學原理親自實踐一番,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創造性。學生既玩得高興,又可以在玩中學到有用的科學知識。例如:把一只氣球吹足氣,系緊口子,再用一塊透明膠布(橡皮膏也可)貼在氣球上,拿一根針從貼著透明膠布的地方把氣球扎破。氣球會爆炸嗎?再如,把家用自來水開關調到有一股細流,把與毛皮摩擦過的塑料棒(或塑料梳子、筆桿)接近此細流,會清楚看到水流向塑料棒的方向彎曲。讓學生多動手做實驗,不僅可以滿足學生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不斷體會到“發現”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獲得成功后的喜悅,這樣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欲望。
綜上所述,強化課堂演示實驗、落實學生分組實驗、開發趣味性小實驗,都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的重要途徑。三方面的結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改善學習態度,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劂軒.初中探究型課程案例100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婁進.開發巧妙的物理實驗資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
關鍵詞 實驗教學 習得性無助 直觀性 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Strategies of Prevention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Formation
――Play Effici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GUO Qingying
(Zhejiang Quzhou No.2 Middle School, Quzhou, Zhejiang 324000)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visual, interesting, creativ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trategy of high efficiency of experiment teach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has stronger vitality,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scientific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are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udents "acquisition helplessness".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learned helplessness; intuitive; interest; practice; creative
動機理論指出,學生能否進行高效而持久學習的最重要變量之一就是其是否具備持久而穩定的學習動機。“習得性無助”這一現象涉及的就是學習動機和動力的缺失。初中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課本中設置了大量的實驗,教師能否將實驗教學發揮高效性成為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關鍵,針對此問題筆者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教學實踐,具體措施及想法總結如下:
1 “慧眼識珠、變廢為寶”,最大程度地提高實驗教學的直觀性
早在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在盡可能的范圍以內,一切事物都應盡可能地放在感官的跟前。” 知識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提高實驗教學的直觀性可以將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就會使學生覺得科學學習內容如此簡單,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積極的驅動,最終會有效預防“習得性無助”的形成。比如在講授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傳統的教學是從基本的光路圖一步一步引入到成像規律及應用,這樣的教學學后,學生對凸透鏡成像原理總是很模糊,很多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最后都停留在死記硬背上,很容易讓學生形成“習得性無助”的情緒,筆者針對此種情況,搜集已經淘汰的照相機和幻燈機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究其構造原理,經過小組同學的分析、討論、親自動手操作使用,最后學生總結出其工作原理,這樣通過變廢為寶的實驗改進,學生通過用熟悉的物品進行實驗,使實驗教學更加直觀,消除了對實驗的神秘感,學生不僅對科學知識有很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科學學習保有很強的學習積極性,很好地預防了學生消極心態的形成。
2 “另辟蹊徑、靈活變通”,最大強度地提高實驗教學的趣味性
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如果學生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感興趣并覺得富有挑戰性,就能有效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會有效預防學生“習得性無助”的形成。在實驗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實驗的趣味性,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敢于“另辟蹊徑、靈活變通”,對演示實驗進行改進創新工作。比如在《溫度的測量》一節中,課本中設計了將兩個手指分別伸入溫度較高和較低的水中,片刻后再將兩個手指同時伸入同一杯水中,讓學生感受同一杯水水溫不同,進而得出僅憑人的感覺來判斷溫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根據課本的實驗教學,學生感覺這個實驗很無趣,因為兩個手指插入同一個杯水中,已經默認溫度相同了。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將實驗細節做了調整,先挑選幾位同學來感受水溫,但要將這些同學蒙上眼睛,第一杯和第三杯所裝的水與課本實驗相同,然后在其他學生的注視下,將一個大燒杯中的水倒入另外兩個小燒杯中,這時兩小燒杯中的水溫相同,再做之前的實驗,結果做游戲的學生都認為中間兩個小燒杯中的水溫不同,通過這樣成功的實驗教學方式的改進,不僅成功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克服了學生的思維定勢,學生感覺學習會很有趣,增強學習的自我驅動力。
3 “行針步線,水到渠成”,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驗教學的創造性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親身經歷與體驗學習和探究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置實驗情境,真正做到“行針引線”,鼓勵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做一些簡單的實驗,進而“水到渠成”,完成實驗探究的過程,才有可能預防“習得性無助”的形成。課本中設計了兩個氣球相互擠壓的實驗使學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學生能夠按部就班將其完成,但是學生是被動的,缺乏主體參與意識。筆者深入思考,教學情景進行了精心的設置,具體為: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小轎車,小轎車給大家出行帶來便利的同時,有時不小心會出現兩車相撞的意外,幻燈片上出現有兩車相撞的照片,能夠明顯看出兩車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繼而讓學生猜測可能是哪輛車惹了禍,這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提出了多種猜測,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設計用氣球模擬小轎車相撞的實驗來證實猜測,這樣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做的感覺和效果是有很不一樣的,充分發揮了實驗的創造性,學生參與實驗的熱情度提高。
4 “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最大力度地讓學生感受實驗教學的實踐性
科學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理念。教師要創造條件、提供機會,盡力聯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把單純的興趣轉化成對學習知識的樂趣,成為學習的動力,也可以有效地預防“習得性無助”的產生。比如教學內容中有關于長度的測量,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有初步的掌握,缺乏的是與實踐的聯系和應用。如果按照常規的教學實施,那么學生的知識必會停滯不前,對實際生活中的長度也是被動地記憶,很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筆者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收效頗為理想,那就是開放課堂,解放學生,真正讓學生從課堂內走出去,動起來。具體操作如下:課堂上利用適當的時間將本節內容的重點予以講解,然后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在校園里自行選擇20項左右不同數量級的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讓學生對測量數據進行整理并匯總,根據學生對大大小小,長長短短不同物體的測量,最后推算一些其他物體的長度,這樣做既能讓學生掌握測量的實際操作,彌補課堂實驗的不足,同時又讓學生在實踐中對一些物體的長度有了較深的體會,給予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踐的機會,學生為主體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非常樂于學習,樂于實踐。
以上幾點是筆者對實驗教學的一些思考和實踐,通過發揮實驗教學的高效性,不僅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越來越發現科學的魅力、科學的魔力,有效地預防了科學學習中“習得性無助”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沈麗琴.淺談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7.
關鍵詞: 化學實驗觀察 教學探究 實驗操作 培養綜合能力
化學實驗教學不僅有助于取得良好的化學教學效果,而且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化學實驗教學的作用,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提高。
一、利用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人們探索世界和認識事物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即觀察,人們可以通過觀察法順利掌握知識完成某種活動。演示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化學產生高漲的熱情,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而且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無味的知識直觀化、趣味化,最關鍵的是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認真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同時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端正學生的觀察態度,明確觀察目的,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一個化學反應會同時伴隨多個實驗現象,學生應該仔細觀察與實驗目的相關的現象,要抓住重點,不能間斷,從始至終,從主干到細節都必須認真觀察,例如將一小塊金屬鈉投入水中時,學生用五個字,即“浮”、“熔”、“游”、“響”、“紅”總結該實驗的現象,從這些實驗現象可以得出:鈉密度比水的小,熔點低,反應放熱,有氣體和堿生成。因此,全面仔細地觀察實驗現象不僅能得出正確結論,而且能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思維。
試管是實驗中經常用到的一種反應容器,座位離講桌遠的學生不容易觀察清楚試管中實驗現象的變化,從而使后排學生漸漸對實驗乃至化學的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將實物投影儀用于實驗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實物投影儀具有放大實驗現象,增強實驗可見度的功能,使實驗現象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踐表明,在演示實驗中使用投影,能夠使實驗效果更加直觀明了,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具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利用選做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
通過開展選做實驗,學生能夠將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并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忽視選做實驗,應該盡可能地利用學校提供的實驗資源,組織并指導學生進行選做實驗,培養學生嚴密的探究思維,開闊學生視野。例如:海帶中含有碘元素,如何通過實驗證明海帶中確實存在碘元素呢?采用“引導―探究”模式(即教師引導:海帶灼燒后的灰燼中碘元素以I-的形式存在,H2O2可以將I-氧化為I2,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進行實驗驗證)證明海帶中碘元素的存在。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積極思考,認真探究,從而形成嚴密的思維和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可見巧用選做實驗,不僅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
三、利用學生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師在確保實驗安全的情況下,應該給學生提供親自動手的機會,讓學生親自進行操作,充分發揮學生在實驗中的主體作用,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證學生實驗安全順利進行,在沒進實驗室之前,教師應該要求學生認真預習,明確實驗目的,搞清實驗原理,知道實驗條件及相關參數;教師應該將主要操作及注意事項告訴學生并嚴肅實驗紀律。例如:“噴泉”實驗是一個富有探索意義的實驗,噴泉形成的原理是當氣體接觸外部的水或溶液時,由于氣體大量溶解或與溶液中的溶質發生化學反應,從而使容器內氣壓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外部液體迅速進入容器,通過尖嘴導管噴出,形成噴泉。噴泉實驗中的“三不能”:①裝置不能漏氣;②燒瓶內壁不能濕潤;③燒瓶中不能充一部分氣體。學生在搞清楚噴泉原理后,教師就組織學生規范而有序地進行分組實驗,有可能由于裝置的氣密性不良好或燒瓶內壁濕潤,從而達不到預期的實驗效果,這時應該認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指導學生重新規范操作,以便獲得預期的理想實驗效果。學生只有經常親自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更加熟練的操作技能。實踐表明,通過分組實驗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而且能夠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和一絲不茍的良好品格。
四、利用家庭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通過化學實驗教學讓學生只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是不夠的,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不斷摸索,從而收獲新知識、新技能、新發現等。課堂上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學生只能觀看教師演示實驗,這不能發揮學生在實驗中的主體作用,課外教師應適當開展一些趣味實驗并引導學生完成,例如讓學生以家中的一些生活用品或材料為原料,設計方案并獨立完成一些家庭趣味實驗,這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且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