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貧血患者的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治療上目前多采用雄激素、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也常采取中西醫綜合治療。還可根據情況做脾切除和骨髓移植。但在治療過程中也應當重視再障患者家庭與自我的護理,這對疾病的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家庭護理要點
1.病因預防護理
禁用抑制骨髓的藥物及可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藥物,如氯霉素、四環素、他巴唑、消炎痛等等。患病后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不可擅自用藥。可用可不用的藥盡量不用。防止與物理及化學毒物接觸,避免周圍環境中有可能導致骨髓損害的因素。必須接觸能致本病的化學、物理因素者,要嚴格執行勞動防護措施,定期做預防性檢查。
2.家庭護理
注意休息,防止暈倒和摔傷,注意保暖等。
3.預防感染
再障病人因白細胞生成減少而導致抵抗力下降,易感冒、發燒,受傷后易發生感染等。所以應注意觀察和預防各種感染。
1.預防感染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減衣服,避免受涼。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勤洗澡、更衣、剪指甲。居室定時通風,少出入公共場所,外出時戴口罩。注意口腔衛生,餐后睡前漱口。注意肛周清潔,便后坐浴(可用1∶ 1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女病人注意會陰清潔。若出現咽痛、咳嗽、流涕、尿痛、牙齦腫痛、紅腫等,應及時到醫院治療,以便早期處理。
2.預防出血
根據病情適當活動。活動時防止滑倒或外傷,以免傷后出血。禁止用硬毛牙刷刷牙、用牙簽剔牙,進食宜慢,避免口腔黏膜及牙齦受損。預防鼻腔黏膜干燥,必要時涂油保護;禁止挖鼻孔,以免損傷鼻腔黏膜,引起出血。注意小便顏色。女病員注意月經量及時間。若出現頭痛、頭暈、惡心等,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3.生活照顧
飲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過冷、過硬食物。
尤其要禁食海鮮品。宜進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日常生活要有規律,情緒穩定,適當活動,避免勞累。貧血的治療應避免接觸有害物質、輻射及服用對骨髓有影響的藥物。貧血、出血較重時,要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必要時住院治療。
關鍵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肛周膿腫;護理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51歲,因診斷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4w,發熱1d,于6月16日入院,診斷符合全國再生障礙性貧血診斷標準[1],神志清楚,精神差,貧血貌,血常規示:WBC0.9×109/L.Hb59g/L,PLT2×109/L,入院前反復高熱,高達39.3℃,入院后予美羅培南抗感染治療,止血,輸注紅細胞懸液糾正貧血,血小板對癥,同時還有其他如偏正光照射Bid,全腦征觀察Q8h,臥床休息,6月21日最高體溫39℃,6月23日行血常規示:WBC0.6×109/L,Hb62g/L,PLT7×109/L.6月24改用頭孢哌酮舒巴坦加伏立康唑抗感染,體溫較前好轉(37℃),6月28再次發熱,最高體溫39.3℃,訴肛周疼痛,考慮肛周膿腫(6月29日確診肛周膿腫),給予消炎止痛膏外敷,強力碘兌水清潔肛周,經過治療和護理,現7月2日體溫下降正常,肛周疼痛好轉,肛周膿腫處破皮,引流通暢、周圍皮膚未見發紅。
2 護理
2.1疼痛的護理 患者在肛周膿腫[2]初期,隨著感染的加重,越來越厲害,往往坐立不安,不能平臥,護士協助采取合適的,以俯臥,側臥為主,床頭抬高15~30°以減輕腹壓,減輕疼痛。
2.2肛周的護理 每日檢查肛周皮膚黏膜變化,保持肛周清潔干燥,選用0.2%強力碘兌水以1:20的比例清潔肛周,坐浴時須有人陪伴,防跌倒[3],加用消炎止痛膏局部外敷止痛,月經期加強護理,勤換內褲,勤清洗會陰,避免會感染。注意肛周患處引流通暢,加強觀察,及時處理。
2.3發熱的護理 患者體溫高達39.3°,反復發熱,抽血培養,根據培養結果積極對癥治療抗感染,給予溫水擦浴,冰袋物理降溫,囑多飲水,密切監測體溫變化,病室開窗通風,囑保持衣物清潔干燥,每天用84消毒液消毒液擦試床旁桌,床旁椅,及床欄,減少人員的探視,醫務人員戴口罩帽子,為病員操作前消毒液泡手。
2.4預防出血的護理 保持床單元平整,定期洗澡,擦洗時要用刺激性小的肥皂,輕擦不可用力,勤剪指甲,盡量避免人為創傷,減少穿刺次數,滿足條件時,使用PICC置管,為患者減輕穿刺的痛苦,由于本病的原因嚴防顱內出血,嚴格觀察全腦征,因為SAA主要死亡原因是顱內出血和感染,觀察病員主訴有無頭痛,嘔吐,精神不齊等癥狀;保持室內濕度50%~60%,防止鼻黏膜干燥而增加出血的機會,觀察粘膜有無出血點及出血的癥狀,面色,瞼結膜,甲床顏色;休息PLT小于50×109/L減少活動,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大便的通暢,不可過于用力。
2.5飲食的護理 飲食溫度適宜,避免過熱或過冷的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鮮的蔬菜,水果,多食潤腸食物如蜂蜜、香、蕉梨等保持大便通暢,患者由于自身疾病予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如瘦肉,蛋類,乳類,排骨湯,生血止血的有大棗銀耳湯,桂圓,核桃等。
2.6口腔的護理 重型再障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口腔自潔作用減弱,口腔寄生的正常菌群大量繁殖,中性粒細胞減少,因此,減少口腔食物殘渣,保持口腔清潔,尤為重要,專業的護士為其每天用益口進行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潰瘍,囑用軟毛牙刷刷牙,刷牙動作要輕,血小板低避免出血。
2.7預防壓瘡的護理 根據傷口濕性愈合理論,病員身體虛弱,進食少,每2h翻身,使用泡沫敷料減壓,操作時避免脫,拉,拽患者,講解壓瘡發生的危害及預防壓瘡的健康知識,預防壓瘡的發生,為病員減少經濟負擔和減輕身體的痛苦。
2.8心理護理 重型再障合并肛周膿腫者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悲觀,恐懼等負性情緒,由于患者抵抗力下降,精神負擔重,護士應鼓勵患者表達內心感受并予有效的心理疏導,認真坦誠的回答患者詢問并介紹治療成功的病情,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治療和操作時,保護患者的隱私,予以遮蔽,拉好床簾或使用屏風。爭取家人,親友跟社會的支持幫助,減少孤獨感,增強康復的信心。
3 結論
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合并肛周膿腫患者抵抗力低,而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起病急,病情重,發展迅速,死亡率高,感染和出血為主要的死亡原因,而肛周膿腫是膿腫最常見的原因是肛瘺。肛瘺是肛管皮膚外口與齒線附近或直腸壁內口相通的瘺性管道,形成肛瘺前都有腫痛病史。肛瘺流膿呈間歇性發作,流膿前腫痛,流膿后腫痛緩解。肛周膿腫的癥狀是先感到周圍出現了一個小硬塊或腫塊,繼而疼痛加劇、紅腫發熱、墜脹不適、坐臥不寧、夜不能眠、大便秘結、排尿不暢成里急后重等直腸刺激癥狀。并隨之出現全身不適、精神疲憊乏力、體溫升高、食欲減退、寒戰高熱等全身中毒癥狀。我們給予強力碘與溫水以1:20的比例教患者坐浴,給予消炎止痛膏外敷,患者目前的狀況,肛周疼痛好轉,肛周膿腫處破皮,引流通暢、周圍皮膚未見發紅。病員精神狀況良好,我們得到病員及家屬的信任,患者依然是抗感染,這個病例告訴我們護理的重要性,所以做好每個環節是我們取得成功的必備條件。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沈悌. 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2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33-36.
【關鍵詞】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臨床護理 出血 感染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2-208-02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有各種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的組織減少,導致骨髓的造血功能出現障礙的一類貧血性疾病。多見慢性發作,表現為骨髓的造血功能低下,進行性的貧血、出血及易感染,全血細胞會出現減少的一類綜合征,特別是其惡化后的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發病較急,臨床上對其治療多采用骨髓內給藥的方式[1]。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護理能夠蓋上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其心理壓力,對患者的并發癥發生也能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本文總結了121例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護理體會,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2年5月~2010年6月121例慢性再生障礙性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39例,年齡為19~56歲,平均年齡35.4±7.5歲。121例患者均采用骨髓內的給藥治療,包括山茛菪堿,地塞米松以及重組人工細胞生長素和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定期復查患者的血常規及骨髓象等。
2 護理方法
2.1 一般護理
保持室需清潔、舒適、安靜、安全。保持室溫20℃左右,相對濕度50%左右[2]。病室常通風換氣,不可直接吹風,保持光線柔和。患者衣被應輕軟,及時更換。因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以被感染,所以不可與感染患者同室。貧血程度較輕的患者可下床活動,重度貧血患者絕對臥床,以防跌倒發生損傷。
2.2 心理護理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病史較長,長時間治療得不到好轉后常會出現心理的失落。護理時應將疾病知識與治療方案、時間、預后與患者交代清楚,避免其產生恐慌,增加其積極配合治療,戰勝病魔的信心。與患者家屬交待清除患者疾病知識與治療情況,使其配合護理與治療,并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能夠感受到家庭及社會的關愛,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
2.3 飲食護理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易產生口腔內的出血,所以飲食上應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過硬的食物進食,易進食蛋白及維生素含量較高的食物,同時可使用一些滋補養血安神的食物,如棗肉及桂圓等[3],注意剔除干凈棗核等可刺破口腔黏膜的殘渣。
2.4 呼吸道護理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由于長時間貧血,身體抵抗力較低,長會出現呼吸道感染的情況發生,因此在臨床護理上應該囑患者適量的活動,少接觸外界環境以預防感冒,適當添加衣被,保持會吸道的暢通。
2.5 口腔護理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常發生口腔出血及口腔潰瘍,因此在臨床護理上應囑患者除不要使用過于硬質的食物避免劃破粘膜外,還應該囑患者以棉簽代替牙刷清潔牙齒,并可采用抗生素或中藥漱口液漱口,對于口腔潰瘍應及時治療等[4]。
2.6 出血預防及護理
出血是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嚴重的常見并發癥之一。護理中除在口腔出血護理外還需注意其他粘膜出血,應避免患者跌倒發生損傷導致出血,禁止患者挖鼻孔損傷鼻粘膜,女性月經期格外注意出血量,對失血過多患者應給與及時檢查和輸血治療。仔細觀察患者病情,注意腦內出血情況的發生[3]。
2.7 給藥護理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骨髓內給藥常會出現惡心及中樞神經興奮的不良反應,因此護理時應及時觀察患者病情,對于不良反應發生的患者遵醫囑給予相應治療處理。
2.8 感染預防及護理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身體抵抗力較低,已發生感染的情況,護理中預防感染是減少病死率和并發癥發生幾率的有效手段。感染患者嚴禁于此類患者同室,一旦發生感染需立刻與同室內相同病癥患者分室。保持個人衛生,病室內定時通風換氣,同時每天兩次對病室內進行紫外線消毒,減少外界人士進入病房,預防口腔潰瘍等的發生,保持給藥處清潔預防感染。
2.9 輸血護理
對于貧血較為嚴重的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輸血是最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因此對輸血時的護理需嚴格對待,注意無菌操作,防治發生溶血、過敏及發熱反應的發生。
2.10 皮膚護理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皮膚得不到滋養,常表現為干燥易感染,所以平時應注意用溫水擦拭,皮膚瘙癢的患者不可以抓撓,以免出現皮膚損傷出血感染的情況,減少不必要的穿刺。對于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長期臥床患者,應定期囑其翻身,防止褥瘡發生。
2.11 出院前指導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出院請應對其出院后的日常注意情況完整詳細的告知患者。包括定期復查的項目,禁用藥品,以及院內預防感染和出血的注意事項在出院后仍需注意。囑其適量運動增加抵抗力的同時,防止以外損傷導致出血或感染。注意天氣變化,預防感冒,對出院后的飲食營養也需進一步教育和指導。
3 結果
本研究121例患者在院內治療時間14~60天,無一例發生院內死亡,少數患者出現口腔潰瘍及輸血后發熱,相應處理后均恢復。治療后復查骨髓象及血象,病情均有較大程度的改善。
4 小結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常出現繼發出血、感染等并發癥,長時間治療未果會導致患者心理、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的嚴重下降。因此臨床護理要謹防并發癥發生的同時,對患者心理進行有效的教育與指導,以消除其不良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本文總結了我院121例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住院期間的臨床護理情況,121例患者癥狀均有明顯改善,無一例院內死亡。由此可見合理的護理干涉在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提高,消除不良情緒,預防出血、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上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戴紅霞,成翼娟.臨床路徑一科學、高效的醫療護理管理模式[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3):209-211.
[2] 黃麗華,張賽君,溫燕玲,等.肝移植患者生活質量及相關因素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7):589-593.
關鍵詞:健康教育;晚期腎病;缺鐵性貧血;效果
在現代醫學不斷發展下,慢性腎病患者在臨床晚期治療中貧血的發生率與嚴重程度逐漸改善。但是由于疾病導致的體內鐵含量過低,缺鐵性貧血仍然是慢性腎病患者晚期并發癥的重要組成[1]。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由于對鐵的補充認識不夠,在治療中的遵醫囑行為較差,導致平時鐵劑的補充與利用存在問題。我院在2007年2月開始在晚期腎病患者治療中,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7年2月~2011年2月80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50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60.2±4.3)歲,將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分別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與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患者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齡31~68歲,平均年齡(59.4±4.7)歲;對照組患者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60.9±4.1)歲。經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健康教育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腎病的臨床治療與護理進行治療與護理。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健康教育。對照組患者進行每個月一次的健康指導,同時對生活狀況進行調查表,護理工作人員根據患者的生活狀況調查表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貧血對身體的嚴重危害及其對臨床治療的不良作用,慢性腎病導致缺鐵性貧血的成因,生活中針對缺鐵性貧血應當采取的措施,治療慢性腎病缺鐵性貧血的方法,鐵劑靜脈滴注與口服治療的重要作用與不良反應預防等。
1.3 評價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住院與血液透析治療中進行血液常規檢驗與生命體征的常規測量,以2011年2月前最后一次的檢測結果為研究的時間終點的最終結果。以問卷調查表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與護理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共包括30個問題,分為5個方面,分別為醫療與護理態度、醫療與護理的水平、慢性腎病的嚴重危害、治療與護理中注意的問題、治療過程與費用的滿意度。30個問題每個問題分值為1分,得分在25分以上為滿意標準。患者住院進行問卷調查,由患者或患者家屬完成。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80份,問卷有效率100%。
1.4 統計學方法
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單位以x2檢驗,計量單位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進行t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比較,見表1。研究結束時,觀察組患者的體重、心率、呼吸、收縮壓、舒張壓、治療過程中輸血需要的比例與對照組相比均顯著降低(P
3 討論
腎原性貧血本病常見于慢性。腎功能衰竭,貧血程度與腎功不全程度成正比[2]。腎原性貧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慢性腎臟病患者鐵缺乏的主要原因:①鐵儲備減少;②透析及化驗等相關性失血致鐵丟失增多;⑨飲食中鐵吸收不良;④EPO治療后鐵需求增加。體內鐵缺乏使促紅素應用效果不佳。補鐵最方便和最簡單的方法是口服補鐵,但臨床效果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如胃腸道副反應、胃腸道吸收差和由于藥物相互作用所致的生物利用度低等。因此,許多情況下每天口服最大劑量的鐵劑仍無法滿足EPO誘導紅細胞生成的鐵需要量和同時存在的丟失鐵量,血透患者多次靜脈小劑量補鐵可糾正貧血[3]。因此,EPO與鐵劑的應用是腎性貧血的治療核心。
美國K/DOQI指南強調對終末期。腎病(ESRD)患者尤其是接受EPO治療者,要補充足量的鐵劑以達到血紅蛋白濃度的靶目標值。研究表明靜脈應用鐵劑可以有效糾正腎性貧血患者的鐵缺乏,明顯提高EPO的治療效果從而有效的糾正貧血。靜脈用藥的療效明顯優于口服用藥。因此對于鐵儲備不足的維持性血透尤其存在腎性貧血患者應常規接受靜脈鐵劑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由于低蛋白飲食、營養不良、食欲不振,胃腸功能紊亂,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過程中丟失血液等原因,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鐵,而缺鐵可影響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療效[4]。所以補充鐵劑對改善貧血十分重要,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補鐵。慢性腎衰竭補鐵的指征為鐵蛋白低于100μg/L,轉鐵蛋白飽和度小于20%。
參考文獻:
[1] 霍喜娥,趙兵,韓鵬濤等.以心律失常為首發癥狀的慢性腎衰竭3例報告[J].中外醫學研究,2011,09(22):113.
[2] 張麗.鐵劑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血液透析患者貧血的療效和護理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08(9):96-97.
【關鍵詞】關節炎;類風濕;血液學試驗;評價研究;護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關節病變引起肢體嚴重畸形,關節滑膜炎及漿膜、心肺、皮膚、眼、血管等結締組織廣泛性炎癥為主要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常見的關節外表現之一是血液系統的變化[ 。對于RA疾病的護理有著其自身的特點,本文探討了RA患者血液常規異常表現的特點和護理方式,對收治的RA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來自于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80例RA患者,均為我科住院確診為RA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70例;年齡在38-72歲之間,平均年齡(42.8±9.6)歲.取同期非RA疾病,且血液常規檢查正常的8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和疾病的嚴重程度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1.2納入標準具有典型的RA癥狀和體征;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制定的RA診斷標準。
1.3排除標準有明顯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性貧血者;可疑藥物因素造成血液學改變者;其他嚴重疾病和惡病質患者。
1.4分析方法所有患者均進行血液常規、尿液常規、肝腎功能、X線、免疫學及反映RA活動的ESR、RF、CRP檢測;當血紅蛋白量(Hb)<100g/L、白細胞計數(WBC)<4.0×109/L或>10×109/L、血小板計數(PLT)>300×109/L或<100×109/L為血液常規異常;無以上改變者為血液常規無異常。有血液常規異常者繼續進行血清鐵、總鐵結合力、轉鐵蛋白飽和度、血清鐵蛋白、網織紅細胞計數、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及骨髓細胞學檢查。
1.5護理方式首先耐心向病人講解以便患者了解病癥的治療,用藥注意事項及預防保健知識,堅定信心,配合治療。交代藥物的副作用,如有不適立即與醫護人員聯系,以便根據情況調節用量或停藥,防止合并癥的發生。③避免誘因:如冷、潮濕、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保證睡眠。運動鍛煉是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強直,保持和恢復關節功能的最基本、最積極、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其他任何治療和康復方法無法代替的。
1.6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和分析,以p
2結果
2.180例RA患者血液常規情況分析一系或/至三系異常者56例,占70%,無血液常規異常者24例,占30%。在56例血常規異常者中,貧血患者50例,占血液常規異常者的89.2%,其中慢性病貧血34例,占貧血患者60.7%,缺鐵性貧血 12例,占貧血患者21.4%,溶血性貧血 4例,占貧血患者7.1%;WBC計數減低42例次。PLT計數增高40例次;PLT計數減低17例次。
2.2兩組血液動力學指標的比較。有血液常規異常者的ESR增快、高滴度的RF及CRP增高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一系或/至三系異常者56例,占70%,無血液常規異常者24例,占30%。在56例血常規異常者中,貧血患者50例,占血液常規異常者的89.2%,其中慢性病貧血34例,占貧血患者60.7%,缺鐵性貧血 12例,占貧血患者21.4%,溶血性貧血 4例,占貧血患者7.1%;WBC計數減低42例次。PLT計數增高40例次;PLT計數減低17例次。兩組血液動力學指標的比較。有血液常規異常者的ESR增快、高滴度的RF及CRP增高的比例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